2025年甘肃教师招聘考试:通识杂谈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觉得上大学没有用,大学的学风不好,教授水平不高。所以这种论调说准确些应该是:读国内的大学无用。农村有些人会觉得与其读了四年混混日子出来找不到好工作,不如早点进入工作岗位积累专长。城市里有实力又重教育的家庭则会不远万里,重金投入,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这两种人之外,那些重视教育又没有资本留学的青年就必须在国内的大学里让自己学有所得,说白了就是自学。这并不是说大学的课程必然无用,只是从古至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自学,特别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比如公务员。
自学就涉及到自学的方案,有的人雄心勃勃,学文史的就抱定经典,能在深山幽泉之边隐居起来,啃读古籍,美其名曰打牢基础,然后再去接触新鲜的时代潮流。这是一种前后倒置的做法。事实上,通识是专识的基础,新学是旧学的基础。特别是政治、经济这些学问,尤其重在分析当下时事。习近平在党校讲话时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这里的仕者要为的“学”,其实就是通识。没有通识的人,办事一定会失败。比如王安石,他想借用传统的理念来推行改革,于是注《周礼》,著《字说》,他的文章也傲睨汉唐,这些都表明他称得上是位有专门学问的人。而他的改革之所以推行不下去,其实就是缺少通识,他不曾深入了解当时的世事人情、社会规律,推行的政策不适用,所以失败。
不过,关于到底什么是通识,却有不少误解。比如语文,本来对人的用处一是说话能很好地表达,写文章能言之有物下笔有神。二是看文章能理解其中的意味,古今中外的书籍都能无障碍阅读,获得一种阅读的快乐。但是现在有很多学术文章,特别是翻译引进的哲学政经类作品,又长又涩。作者和译者大概是以为文章长就是道理贯通,用语生涩就是道理深刻。其实,长文往往是堆积重复而已,这不能叫做贯通;而那些生僻的词句和古怪的语法,也仅仅是生僻古怪而已,与道理深不深刻毫无关系。
(责任编辑:李明)